<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365bet官方网站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双边往来
        汤若望,一个"欧洲价值的中国人"

        2011-05-08
                 

            5月6日下午,绿阴密布的北京行政学院在初夏夕照的笼罩下,一片静谧。院中,埋葬了40多名外国传教士的“栅栏墓地”,在初生新绿的掩映中,宁静肃穆。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向葬在此地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墓敬献花环,以缅怀和纪念这位中西方友谊的先行者。至今,这位德国科隆人、传教士在此已经长眠300多年。而今年是他诞辰420周年。    

           上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进行的“第二届中欧文化交流与应用伦理研讨会———纪念汤若望诞辰420周年”上,欧盟商会荣誉主席戴杰讲道:“他们(指汤若望等耶稣会士)是具有延续性的,他们也把他们的精神延续到我们这里……汤若望给他的欧洲同仁提出来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就是尽量地变成中国人,但是还要保留欧洲的特点。”  

           在努力成为“中国人”的同时,保持内心的欧洲价值,是汤若望一生践行的宗旨,也是其在中国传教、从政47年的成功所在。  

           1619年7月15日,汤若望带着罗马教皇让中国皈依上帝的使命来到了中国。他一踏上中国便开始精心研习中国语言文化。同时,脱下僧袍,换上儒服,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在成为一个中国人的时候,努力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以期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这就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  

            汤若望最终用科学作为敲门砖,打开了他通往帝国的大门。他先是用自己制造的火炮吸引了统治者的注意。1623年1月25日,他也因明朝需要他的制炮技术而到达北京。在北京,他发挥了西方科学的长处,精确地测算出日食,得到信任,并开始修订历法。历法的修订一直持续到清顺治帝时期。这就是后来沿用至今的中国农历。  

          与会的克劳斯·沙茨博士提到:“历法以及天文在中国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在历法中,人们可以实现天人合一,人可以加入到世界的宇宙中,如果历法不正确,那么宇宙的秩序就会打乱,人和天就不合一了。”  

          所以汤若望所做的这项工作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就可想而知了。汤若望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的那个“欧洲价值”和使命却一直未能像他在中国的仕途那样得到很好的实现。正如沙茨博士所说的:“如果让中国的皇帝知道还有一个教皇统治着世界的精神,那这就会产生敌意。”所以,汤若望要想让这个庞大帝国的臣民皈依上帝的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这不仅不符合最高统治者的认识,也不符合这个族群的文化。这是他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一件事。  

          但汤若望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信仰的传播,这是最让人敬佩的。他不惜将其毕生所学奉献给中国,努力进行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同时,始终不忘使命,并终老中国,可谓“仁义尽至”。  

          会议结束时,意大利驻华大使严农祺则提醒大家:“汤若望在17世纪用科学敲开了中欧交流的大门,并留下丰厚的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这批欧洲人再用什么加深与中国的交流和友谊呢?”这的确是值得中欧文化交流认真思考的一个有趣的问题。  

            (来源:法治周末,作者  丁歌)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