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365bet官方网站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
        和“同志”说再见

        2010-06-08

          --德国《世界报》驻京记者 埃林

          中国社会的改变并未在一个曾经不可触犯的词语前停滞不前。在公共汽车上,只有那些穿着中山装、满头白发的乘客才能被称为“同志”,对其他乘客便不能再这样称呼。中国市场经济建立30年来,北京的公共交系通成为第一个打破传统、不再将所有乘客统称为“同志”的国有机构。司机不仅要使用“请”和“谢谢”等礼貌用语,而且还要使用“先生”、“女士”、“小姐”以及中性化的“乘客”等称呼。青少年和小孩被称作“同学”或“小朋友”,上了年纪的人则被称呼为“老师傅”或“老先生”。儒家思想传统的回归和中国社会的礼仪同样也体现在了新颁布的北京“公交文明用语规范”上。

          此次颁布的公交服务手册中提到,“同志”一词已不再符合当今的服务标准。几十年来,“同志”一直是服务业中的首选称呼,如今被排在最后一个选择。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称呼某人为“尊敬的同志”。《北京晨报》骄傲地发表题为《“同志”退出公交文明用语》的文章。

          北京的《环球时报》昨日报道,“同志”这一曾经属于无产阶级的光荣称号在90年代就已淡出人们的日常用语,多年来对这一笼统称呼的滥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涵义。

            (选自2010年6月4日《世界报》,雪竹译)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